潛能未展的資優兒

家長錦囊-六心
♬ 好 奇 心 ♬︰鼓勵發問,但不必急於提供答案,多引導孩子自行思考探索。
♬ 自 信 心 ♬︰多一分鼓勵,少一分責備。欣賞孩子的優點。鼓勵孩子積極面對挫折。
♬ 同 理 心 ♬︰引導孩子接受別人的感受,接納不同的意見。學習欣賞他人的優點,
包容別人的缺點。
♬ 分 享 心 ♬︰鼓勵孩子和別人合作和分享,培揚愛護社群、關心世界的情操。
♬ 進 取 心 ♬︰以身作則,常持樂觀積極的態度,終身學習求進,與孩子共同學習。
♬ 恆心與決心 ♬︰鼓勵孩子堅毅不屈,朝著目標努力邁進。
家長錦囊-六力
♬獨立思考力♬︰可從報章、電影、或日常生活中抽取事例,讓孩子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見解。
♬閱讀能力 ♬︰培養廣泛閱讀的習慣,藉逛書店、參觀博物館、科學館、展覽館等,
廣闊孩子的知識領域,提昇他們的語文能力。
♬創造力 ♬︰可用「腦力激盪法」,或提出一些開放性而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,
來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意。
♬多元能力 ♬︰透過不同活動,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,發揮潛能。
♬專注力 ♬︰從孩子感興趣的活動開始,訓練他的專注力,規定他在時限內完成工作,
勵他努力達成目標,學會自律和負責任。
♬自學能力 ♬︰藉多元化的書籍如百科全書、時事週刊,趣味性的故事和輔助工具(如網路、影片),
鼓勵孩子深入研究他感興趣的事物。
取自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http://www.edb.gov.hk/index.aspx?nodeID=3341&langno=2
培養孩子的責任感~不要做萬能父母
責任和獨立有很大的關係,一個能夠獨立思考、判斷、分析的人,通常是一個責任感很強的人。
但因父母經常對孩子的日常生活介入太深,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失去許多練習的機會,自然長大後
就顯得有權無責,沒什麼責任感了。
每天早晨,很多家庭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:要趕上學、上班,但孩子的動作又慢,又掉東掉西,
做父母的像是打仗般的,又催又趕,還要幫忙孩子穿衣穿鞋,收拾書包,一大清早,似乎就已精疲
力盡了。
的確,孩子拖拖拉拉,吃飯、做功課、穿衣服等,每件事都延誤了時間,很容易造成對父母的
壓力與折磨,所以要避開這樣的問題,可以多為孩子拿捏時間,特別是睡覺和起床的時間,如果這
兩方的時間控制得好,那麼,其他的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。
尤其是家有學齡子女的家長,大可以嘗試為孩子列個時間表,告訴孩子應該在什麼時候完成工
作,如果超過時間沒有作完,後果要孩子自己承擔。
事實上,大多數孩子之所以放心大膽的一拖再拖,往往是因為平日父母總是擔負了孩子大部分
行為的後果和責任,例如上學遲到,父母的情緒,甚至遠比孩子還焦慮;功課沒做完時,又怕孩子
挨打挨罵,於是父母就動手幫忙。
這樣發展下去,孩子容易養成一個錯誤的觀念:我做不好沒關係,丟給爸媽去做就好了。而父
母親雖然很努力地為孩子做這做那,但往往愈做挫折感愈深。
如果父母想要孩子有責任感,就必須訂定一些固定的原則,告訴孩子如果沒有達到什麼樣的目
標,就必須自己承擔什麼樣的後果,讓孩子慢慢學著負責任。
目前,有些年齡層較大的孩子,如高中、大學生,似乎責任感明顯不夠,這和父母親在孩子小
時候的教育方式,有很大的關聯。
Q人為什麼要學習負責任 ?
責任和獨立有很大的關係,一個能夠獨立思考、判斷、分析的人,通常是一個責任感很強的人。
但因父母經常對孩子的日常生活介入太深,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失去練習的機會,自然長大後就
顯得沒什麼責任感了。
談到「責任」,似乎是很嚴肅的題目,因為其牽涉了人生價值觀,其實,責任感就在我們生活
中實現。從小,我們只要求孩子把功課做好,家裡的事不用孩子操心,等孩子長大了,自然不會以
家庭為念,不懂得關心父母的需要,使父母備感失、無奈。
換句話說,很多「萬能父母」,「幫孩子」的出發點,都是心疼孩子:上學要遲到了,趕緊幫
他拿書包,功課沒寫完,快快幫孩子趕完功課…..諸如此類狀況,的確會孩子的獨立與責任,造成
負面的影響。
那麼,如何在心疼孩子與建立責任感之間取得平衡呢?我們舉一個在家庭中最常見的例子。
(速度的快與慢的拉鋸戰)
第一,要注意觀察。每個孩子不一樣,有的動作快,有的拖拖拉拉,偏偏有時兩種孩子,生長
在同一個家庭。如果父母和孩子的速度一致,那麼或許相得益彰,非常快樂,但如果有的快,有的
慢,那可就頭疼了。因此父母最好先觀察孩子的特性,再彼此調整,加快或放慢。
其次、要有緩衝的時間。對於動作拖泥帶水的孩子,要早點提醒他該完成的事。例如七點出門
,六點四十就可以要孩子開始準備。如果有些孩子喜歡在出門前完成某些事,例如把玩具放好,可
以多留些時間給他,讓孩子多練習幾次,就能夠學著控制時間,不會永遠都有爸媽在後面像「趕鴨
子」一般,天天進行拉鋸戰,如此,大家也都會經鬆許多。
此外,有些小技巧也可以使用,例如,不要讓孩子穿綁鞋帶的鞋,如此孩子自己就可以完成穿
鞋的動作,不用勞駕父母。另外,「言出必行」很重要,要出門就得出門,孩子衣服、鞋子沒穿好
,可以到外面再整理。務必讓孩子知道,媽媽早就提醒了出門的時候,自己沒有準備好,是自己的
不對,必須承擔責任及後果。
換句話說,教孩子負責任,「遊戲規則」要清楚訂定,也要確實執行,如果實行時發現問題,
父母子女可以彼此溝通,找出最適合的方式,再練習一次。
責任感需要身體力行
責任感不是只出現在課本中、教條或簡單的故事中,而是要在生活中實行的好特質。如要讓孩
子知道負責任的意義,父母親應該知道何時該支持,何時該放手,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成長。
舉個實際的例子:讓孩子起床、上學,是很多家庭的困擾,事實上,父母對孩子從起床到出門
上學所需要的時間,應該非常清楚。一旦有了這個數字,不妨在這段時間之外,再加上至少十五分
鐘的緩衝時間,這樣才會有餘裕。
父母除應幫孩子設計一段緩衝時間外,如果孩子還是沒辦法起床,父母可以考慮兩點因素:孩
子是否太晚睡?孩子是否睡眠不夠?
每個孩子需要的睡眠時間不盡相同,有些孩子晚睡可以早起,而且精神充沛,有些則睡了足足
八小時,還是睡眼惺忪。父母應該幫助孩子認識自己,並加以調整上床時間。如果孩子確實需要較
長的睡眠時間,父母也不要責罵,可以提醒孩子要早點上床。
特別是星期天,父母不要勉強孩子睡午覺,否則晚上不容易入睡,影響第二天起床時間,將使
得作息大亂。
孩子起床時間固定後,如果因考試開夜車,早晨起晚了,偶一為之,父母可以幫他忙,或者為
他整理東西,或者乘計程車,讓他不致遲到,孩子知道在什麼情形下,父母會幫忙,什麼情況下,
必須自己承擔晚起的責任,就更能掌握上學的時間了。
當急驚風碰到慢郎中
再談到速度的問題。動作慢的孩子,往往讓父母很困擾,不懂為什麼吃一頓吃飯要吃一個鐘頭
?為什麼穿衣服、刷牙,要花兩倍的時間?為什麼大家都就緒了,就等他一個?
不過,這樣的孩子,對自己的行為可能有很好的規畫,他可能只是因為追求完美而動作很慢。
事實上,動作慢的孩子,以有講求精確、詳細的特性,所以除非時間真的不允許,否則不一定要催
趕孩子。
也就是說,如果孩子吃飯、洗澡的動作很慢,由於吃飯、洗澡並不是很重要的事,父母可以不
用催他,告訴他慢慢地吃,讓他自己選擇完成的時間。但有時,則要提醒孩子,要配合上父母的時
間,但像是上學、上班時,就要提醒他避免遲到。
換句話說,事有輕重緩急,有些事可讓孩子悠遊自在些,有些事則必須緊急處理,讓父母和孩
子間,有良好的互動配合,孩子就不會覺得媽媽總是催催催,彼此都覺得緊張。
有時候,小孩經過提醒,會有改善的情況,但不久之後又恢復原狀。此時,父母要特別注意的
是,「慢」並不是錯,而是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時間觀念──有些事情就是很急不能任意拖延。
「慢」不是對錯的問題,而是有時必須配合時間的腳步。
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能建立責任感,做事不拖泥帶水,首先要注意孩子的速率特性,幫助孩子建
立適當的時間表,彼此良性互動,相互配合,相關的難題就能逐步解決,建立起家庭作息的次序和
規律。
摘自千代文教基金會http://www.mcef.org.tw/
幼 兒 數 學 怎 麼 學 ?
親愛的媽媽、爸爸們:
還記得小時候面對數學考試的恐懼嗎?還記得求學時代,有多少同學(或者包括自己)因為覺得「數學
不好」、而不敢選擇理工科系就讀?沒錯!數學是一門相當特別的領域,因為它是兒童時期少數觸及「
抽象思考」的科目,也是許多人文和科學領域的入門觀念。也許爸媽可以想想:「數學不好」的評量標
準何在?只是因為考不到高分嗎?
其實,能融入實際生活、輔助日常思考的數學,更有意義用餐時,孩子發配餐具,每個人一個碗、一雙筷,
其實,他已經瞭解「一對一的對應」觀念了;陪孩子認識公園、商店等居家環境,分辨左右、路線與特徵,
這就是一步步建立「圖形與空間」的概念;數學包羅萬象,從日常生活到博大精深的學問都通用,並不是
直接跟數字相關的運算才叫做數學!
面對一道問題時,孩子究竟是「熟練了」,還是真的「懂了」呢?幼兒是透過感官與具體經驗的學習者,
幼兒在認知、思考和表達方面還有很多限制,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動機;從幼兒角度切入,才不會
抹煞他們學習的意願。
學數學的重點是要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,學習使用不同的方法解難,而不是只求答案。幼兒階段是大腦發育
的關鍵期,大腦吸收知識能力和可塑性都甚高,若此段時期,能夠培養出他們多動腦筋的習慣,他們將來解
難的能力也愈高。九年一貫下的國小數學教育將從以往高比例的計算教材,轉向重視概念的發展、深層的理
解,以及重視整合知識與應用的數學解題;解題的目的,也不在於「考倒」孩子,而是訓練、培養孩子,使
他有能力面對非例行性的數學問題。關心孩子的爸媽們,就讓我們用「玩遊戲」的心情,陪孩子一起進入數
學世界吧! |